“爷,我们打听了,你说的那地址,住的镶阳韩氏的韩二爷一家,目前任职于礼部,任主事一职。家里目前住有8人,韩二老爷夫妇,儿子夫妇和一小孙子,还有就是三个大人,一个看门的管事,一个丫鬟,还有一个婆子,据说是侍候韩夫人的。”
“不过邻居说很少见那韩夫人,几乎不曾出门,据说是生病了。”
王寅回禀了他跟小三子最近探测的情况。
秦邵点头,让王寅去忙自己的。
祝老头最近到秦邵家里比较频繁一些,如今是二月底,三月中旬马上就是会试了,他们家里吵闹,只能过这边看书。
最近上京很是热闹,其实年前就有学子陆陆续续从不少地方赶过来。
如今又陆续来了不少,应该都是京津冀距离附近的,距离稍微近些,就没必要像闽粤及江南其他远距离的学子一样提前一年或者更早进京。
江北的学子一般都是年后才会上京,正月中下旬到达顺天府,更近些的提前一月或半月到达。
所以,如今这个时候,是整个顺天府最热闹的时候。
且每个地方的学子入住一般都会选择同乡比较多的地方,渐渐就形成了各地的会馆。
纵然上京的房价有朝廷压制,但毕竟是黄金之地。
一些商贾或者京师做官的人,为了笼络这些学子,也为了给自己铺路。会在上京集资买房,当作聚会所,让参加会试的学子居住,渐渐就形成了各地域的同乡会馆。
“自明,听说十八房制名额已经下来了!”
一早,祝老头就兴奋地到秦邵这通信儿。
十八房其实就是皇帝任命的主考官,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十八人,也即是传说中的“十八房制”。
主考官在阅卷的时候有很大的权利,不同人所治内容不同,喜好也就不同。
大明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四书五经,但也并非都要考。
四书是必考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选一项即可,即为治一经。
大明学子治《诗》、《书》、《礼》、《易》居多,治《礼记》、《春秋》的相比较少些。
到了后期更是少。
原因被大明奉为圭臬的程朱对《诗》、《书》、《易》做了注释,很多学子觉得那就是官方注释。
而另外两本没有注视,尤其是《春秋》微言大义,相比较不好研习,所治之人也相比较少些。
因为参加科考,秦邵为了解里面的门道,打听了很多信息。
就他所了解的先前几届会试,治《诗》的有三千多人,易经和书经的有二千多人,而《礼记》和《春秋》的均只有六百多人,相差了将近五倍。
考官名额下来之后,很多学子就会打听那些考官所治本经,有些学子为投机取巧,会故意选择考官所治之经。
秦邵觉得这样其实作用不大,士子选择何经作为本经,往往与其家学渊源、导师的影响、就读县学、府学的影响有关。
很多人专注一种已经很多年,突然改变,除非都学得很精通,不然还不如做熟的好。
至于是哪位考官,毕竟阅卷人多,只要你做的精彩,一般是不会被埋没。
越了解这古代科考,秦邵其实越觉得公平。
考官包括很多要员基本都是科考冲杀出来的,他们多年苦读,明白其中的不易,只有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学子,才会让众人心服口服。
这也是正统进士出身的官员在朝廷总能高人一头的原因。
“夫子,你这些年研究《易经》已经透彻,无论阅卷官是谁,以你的水平正常发挥,获得进士并非难事!你现在应该考虑的是科考有充沛的精力,需要准备的是考试的东西。”
秦邵建议道。
祝老头毕竟已经五十出头的年纪,精力包括身体方面都不能跟年轻人来比。
还有通过了解,秦邵觉得祝老头那儿媳不怎么贤惠,会试并不管饭食。
三天考一场,要考三场,呆在号舍9天,对人那可是极大的考验。
很多学子学习能力不差,会试一直落第,也有体力的原因。
秦邵觉得祝老头的学问应该是足够的,他对那些书籍文章已经研习多年,落第原因就是一年比一年压力大,且体力也不比以前。
秦邵来的这段时间,每日都要拉着祝老头溜上几圈,锻炼身体,且他有低血糖,让他休息规律,身上时常带着甜食。
祝老头这人其实心也算比较大,不然住在自己那个家,儿媳妇很多时候都表现出不满,他就跟无知觉一样。
加上秦邵的心理建设,让他觉得考试尽力即可!
他这些日子倒是看开很多。
“自明,你尽管放心,我想好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考试了,与我儿一起参加,父子齐上阵,即使败下来也后继有人,就算是陪练了。”
“如果这次不行,我准备听从建议,直接就偏远之地做个县令即可,每日写诗作画,游览那南地风光,也算不错。”
祝老头的一番话,倒是让秦邵放下心来。
既然他有这种心态,考上考不上又何妨。
秦邵让韩瑾蓉帮忙祝老头准备些吃喝和考试需要携带的东西。
如今是三月份,好在天气寒凉,很多东西带着不至于变味。
韩瑾蓉和素锦帮忙做了些肉饼、熟腊肉、糕点等食物,让祝老头也带着。
秦邵干脆将家里的人参弄成参片,一些枣子都给祝老头带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想做小地主,被逼登了皇位请大家收藏:(www.18xsorg.com)大明:想做小地主,被逼登了皇位18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