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进了村,说是村,倒不如说是一个乡集。村中居然有一条长街,两边都是商铺摊位,走在街上,仿佛是到了西市里面。
而白鹿书院就在这村子里,规模比他想象中要大的多,朗朗读书声不时传出。
这张家沟,比他想象中的热闹繁华许多倍。
但看到洗澡沟的那片梯田,那片翠绿的秧田时,他才越发的惊奇,这样两塬之间的荒沟,原来只是些杂树荒草,现在居然成了一汪汪水田?
“秧苗最怕寒冷,因此其实北方晚一点育秧更好点。不过如此一来,那么就容易误了田时了,早稻种晚了,那收割也晚,这地下半年就种不了了。”张超笑着解释。
“你这要一年种两季?”
“水稻只能种一季,因为关中不比南方天气,下半年冷的早,晚稻种不了。而且,关中较旱,这里更是如此,到下半年缺水。不过我们可以种一季别的,等水稻收了之后,可以种一季大豆,也可以些高粱或者粟。”
“肥力跟的上?”李建成疑惑的问。
对于种地,李建成是个外行,但也知道地不能连着种,要不然肥力跟不上。
“这确实是大问题,因此我的打算就是上半年水稻,下半年种大豆。种大豆一来对水需求较低,二来种大豆还能让地增肥。”
大豆的根系很特别,有豆瘤根菌,能帮助土壤增肥。
而且张超现在还有肥料厂制肥呢,沼肥本来就是极好的肥料,既能施用当底肥,还能在作物生产期施用当追肥,以增加土地的肥力。等到了冬季收过豆子后,还能从枯水的河沟里,捞河泥肥田。
这就是生态种植的一个优势,地不会越种越贫瘠,而是能保持一个较好的循环。
“保证秧苗不被冻坏的关键就在于给秧苗做一个棚。”
“做棚?”
魏征等一众东宫文武都有些惊讶万分。
张超今天犹如一个普通的乡民一样,穿着短打布衣,没穿长袍,甚至连幞头都没戴,只要头上扎了块布巾,裤脚挽的很高,打着赤脚。
这副打扮,让刚才初见张超的太子一行差点惊掉了下巴。堂堂太子洗马,居然成了一个农夫。
张超还扛了把锄头在肩上。
“殿下,请跟我来。”
一行人随着张超沿着田埂小路往下走,田埂很窄,春天泥土还很湿滑,李建成等人一不注意就一脚踩滑到旁边的田里,有时甚至靴子直接陷入轮轮的泥里。
走的好不狼狈。
倒是张超,高挽着裤脚,打着赤脚走在这田埂上轻松无比。
好不容易才走到下面秧田边,秧田都集中在最靠近水库的地方,这有利于保证灌水。
走近了,李建成他们才发现,秧田边上,还堆着许多弯曲的竹子。
“这就是搭棚的竹子,不过现在秧苗已经长成了,所以把育秧棚给拆掉了。”
在后世,育秧棚是用塑料布做的。不过现在没有塑料布,张超也只能用比较笨的方法。给秧苗搭棚。
用竹子做棚骨,然后上面铺上稻草。
这是比较笨的方法,晚上铺,白天又得收掉。
稻秧白天得晒太阳,得光合。如果盖死了,是育不出秧的。
虽然说这种办法比较笨,但多花些人工,还是有用的。就靠着这个,张家的秧苗成功的渡过了寒流,长成了。
“育秧需要精心管理,挺累人的。但育过的秧移栽稻田里,却能让收成大大增加。”
直接往田里播种,那样当然也行,但这种方式的产量会很低,通过选种育秧再移栽,产量能大大提高。不过如何育好秧却很麻烦。
比如这一个棚,就麻烦的很,晴天阴天小雨天和大雨天,都有不同的开棚时间,对温度的管控要求很高。
另外就是水,水也是关键,秧苗三叶以前,得灌平沟水,保持床土湿润却又不能水多,也不能水少了发白。
另外中间还得保持秧苗的肥力,中间得追肥几次。
张超用的就是沼液当追肥,也可以用草木灰做追肥,但肥力差很多。
没有肥,秧苗是长不好的。
“没有想到,一个育秧就有这么多门道。”太子点头道。
“那是当然的,要种好水稻,不光育秧有这么多门道,之前还得要经过选种,种好秧就好,秧好苗才好。种选好了,才能保证秧苗的发芽率。”
“你这种的是什么品种?”
“糯米!”
稻谷一般分糯米和籼米、粳米三类。粳米短,籼米长,糯米粘。
糯米是酿酒和做糕点的好选择,粳米籼米煮饭吃口感更好。张超种的是糯米,糯米价格比一般的粳米要贵。
“你这梯田一季亩产能达到多少?”
“四石左右吧,因为是头一年,产量可能低一点。”张超笑着回道,一扭头,却看到李建成和魏征一群人全都目瞪口呆的站在那里。
“四石?有多少斤?”魏征率先追问,石既是容积单位也是重量单位,不同单位数量是不一样的。如果算容积,一石十斗,稻谷和米的密度不同,十斗稻谷是没有一百二十斤的。
“四石,当然是四百八十斤。”一石一百二十斤,难道他还不知道?
“你说你这水稻田一季亩产就有四百八十斤?”魏征声音提高了许多。
“五百斤左右吧,应当是可以的。”张超对自己的水稻田还是很有信心的,这可是要精耕细作,还会大量施肥的水稻田,要是一亩产不到五百斤,那真是白瞎他那么多时间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唐朝好地主请大家收藏:(www.18xsorg.com)唐朝好地主18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